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18

冬至节气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上周六,欢兮同学在主题课前分享环节做了一个关于“方言”的介绍与互动,十分有意思,也受到大家的喜欢。她的想法与思路是由课程中对多民族讲解而来。先通过方言分布地图展示了各种不同方言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然后,她给大家分享了几个不同地域方言中的很有意思的话。比如,上海话中“二百二十二”,虽然看上去每一个都是一样的,但在方言中每一个读音都不一样。孩子们学起来很带劲!还有同学观察十分仔细,看到了地图的东北部有Korean,欢兮妈妈对这个部分进行了解释,因为是方言分布图,所以包括朝鲜族语。          欢兮在分享东北方言时,给大家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她用东北话读了一句话,并让同学们猜是什么意思。在场所有人都积极动脑,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结果,出乎意料,这句方言的意思却是“我的膝盖磕在路边了,皮都破了”。大家听了答案终于了解到方言的神奇,纷纷笑了起来。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最后一个主题课内容——冬至节气。这个主题是根据全年规划做的,因为这一年的目标是尽可能应景地把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呈现给孩子们,因此,即使正值大雪节气,我也开始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重要的四个节气之一——冬至。         课上,我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变化进行了梳理,并且对目前正处的大雪节气与所教的冬至节气进行了比较。我们对“至”字的起源进行了讲解,并具体举例讲解了“至极”、“如获至宝”、“至交”等词汇的用法与故事。          我们学习了“可恶之极”,并借机给孩子们做了一次“可恶之极,是谁丢的香蕉皮?”的看图说话练习。由孩子们分组自行思考,相互讨论,并把自己脑中的结局画出来。这部分练习是为了加强孩子们的逻辑思维与想象力的锻炼。         我看到有几位同学对于这个看图说话活动十分有想法,经过仔细观察后,他们很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故事。以下两幅分别是莫灵茜和李奕瑄的结局,这两幅结局都有很多细节。前者是两个不同孩子,最后妈妈针对自己孩子因香蕉皮滑倒的处理;后者是一个孩子的两天活动,最后是这个孩子自己摔倒,裤子的膝盖处破了引发了流血,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分组完成任务后,我们邀请了每组的组员对自己编制的故事进行分享,孩子们都十分喜欢,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民歌与舞蹈之走遍北方教学精彩回顾

Image
        民歌与舞蹈第二次课,主题从中国南方转移到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民歌与舞蹈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在课程一开始,王洋老师就带着同学们把上节课的地域环境、服装与民歌、舞蹈进行了回顾。虽然不少孩子已经对“彝族”的名称有些淡忘,但对于那首欢快且热情的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和多人围绕着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记忆犹新。《茉莉花》旋律一起,孩子们又哼唱起来......瞧,邓嘉闻正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关于哪个族歌舞的问题呢!          说到北方,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粗犷、嘹亮、悠扬”。王老师以内蒙古和蒙古族的地域环境与少数民族为例,带孩子们从了解牧区的草原、蒙古族所住的蒙古包,以及蒙古族人们的服饰开始,逐渐深入了解北方经典的民歌《鸿雁》,并提到典型乐器“马头琴”。         在讲到蒙古族人的服饰时,孩子们观察到他们无论男女额头都会有帽子或头巾,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原因,最终讨论出结论是因为大草原上风大,蒙古族人热爱骑马驰骋草原,因此,头部特别需要保护。          除此之外,课上老师还讲解了蒙古族民歌中特有的运用,即同时发出高低音的喉音——“呼麦”的唱法,也一起讨论了这种唱法的来源。         紧接着蒙古族的介绍,老师又带孩子们来到了新疆。这个地区是由高山和盆地相结合的特殊地貌,也就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观。比方说,天山、撒哈拉沙漠、火焰山等。孩子们在看了图片后,马上联想到自己曾经去过沙漠的经历。欢兮和林依瑶都纷纷描述了自己跟家人去死亡谷的经历与所见所闻,让其他同学们也大开眼界。           由于特殊的地貌,在当地也有丰富的物产,当地盛产的水果,如葡萄、哈密瓜都特别甜。这让刚去过夏威夷的邓嘉闻同学马上联想夏到威夷特产——菠萝,同样是热带水果!       除了地理地貌以及盛产水果的观察与分享,老师还着重要孩子们听了一曲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在观看完毕时,王老师提出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维吾尔族人的特征, 比如,高鼻梁、大眼睛深轮廓。老师也有提到因为新疆是边境,外族与维族人结合,因此,维族的祖先混血,后代才有这样的长相 。当然,维族姑娘的那么多小辫子,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单观看新疆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