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与舞蹈之走遍北方教学精彩回顾



        民歌与舞蹈第二次课,主题从中国南方转移到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民歌与舞蹈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在课程一开始,王洋老师就带着同学们把上节课的地域环境、服装与民歌、舞蹈进行了回顾。虽然不少孩子已经对“彝族”的名称有些淡忘,但对于那首欢快且热情的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和多人围绕着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记忆犹新。《茉莉花》旋律一起,孩子们又哼唱起来......瞧,邓嘉闻正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关于哪个族歌舞的问题呢!


         说到北方,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粗犷、嘹亮、悠扬”。王老师以内蒙古和蒙古族的地域环境与少数民族为例,带孩子们从了解牧区的草原、蒙古族所住的蒙古包,以及蒙古族人们的服饰开始,逐渐深入了解北方经典的民歌《鸿雁》,并提到典型乐器“马头琴”。


        在讲到蒙古族人的服饰时,孩子们观察到他们无论男女额头都会有帽子或头巾,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原因,最终讨论出结论是因为大草原上风大,蒙古族人热爱骑马驰骋草原,因此,头部特别需要保护。


         除此之外,课上老师还讲解了蒙古族民歌中特有的运用,即同时发出高低音的喉音——“呼麦”的唱法,也一起讨论了这种唱法的来源。
        紧接着蒙古族的介绍,老师又带孩子们来到了新疆。这个地区是由高山和盆地相结合的特殊地貌,也就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观。比方说,天山、撒哈拉沙漠、火焰山等。孩子们在看了图片后,马上联想到自己曾经去过沙漠的经历。欢兮和林依瑶都纷纷描述了自己跟家人去死亡谷的经历与所见所闻,让其他同学们也大开眼界。

 

        由于特殊的地貌,在当地也有丰富的物产,当地盛产的水果,如葡萄、哈密瓜都特别甜。这让刚去过夏威夷的邓嘉闻同学马上联想夏到威夷特产——菠萝,同样是热带水果!

      除了地理地貌以及盛产水果的观察与分享,老师还着重要孩子们听了一曲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在观看完毕时,王老师提出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维吾尔族人的特征,比如,高鼻梁、大眼睛深轮廓。老师也有提到因为新疆是边境,外族与维族人结合,因此,维族的祖先混血,后代才有这样的长相。当然,维族姑娘的那么多小辫子,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单观看新疆舞还不过瘾,老师还就着《阿拉木汗》的节奏,教起孩子们最基本的几个新疆舞动作。孩子们学得都不亦乐乎!



        最后的环节是根据所听到的民歌《鸿雁》,结合课上文化背景的讲解进行小组绘画创作。三人一组,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张纸上形成小组画并展示。感叹孩子们在短短的两小时内对新学知识的反馈竟如此丰富、真实!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中秋节习俗主题教学回顾

冬至节气主题教学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