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主题教学回顾


       上周六开始的寒露课程,拉开了本学期首次节气系列主题的序幕。

在课前练习中,我们不仅复习了上节中秋主题课程的成语,还让孩子们对下面两幅寒露节气间的自然景象进行观察与思考。看到一张张完成的结果,我很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因为有新加入民俗文化学习的同学,在讲解前最好引导孩子对二十四节气有大致了解。于是,我在观察与分享环节展开了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通过对节气的口头讲解、板书图解,结合节气盘的展示,孩子们开始逐步了解节气的形成背景与用途。事实上,形成于中国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节气,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带来了很好的参考。古时候,人们在生活中运用自己对自然的观察,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便于测量与记录的“日晷”,来帮助生活与生产。


因为刚过去的中秋秋分节气是十分中典型的节气,也是最早形成的四个节气(两分两至)之一,我便重点提及与讨论。与其做对比,孩子们分享了他们在冬天与夏天,对日夜长短的观察,随后,我运用了自己制作的节气盘发起提问。孩子们在看到节气盘上贴的植物(树、叶)时,都纷纷分享了在西雅图寒露节气自己所观察到的变化。比如,大多数树正在落叶,叶子由绿转黄红等。
当节气盘上换成了“鸿雁”,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对动物们的行为变化进行讨论。、令我吃惊的是,大多数孩子在一开始说这是“乌鸦”。当我告诉他们读音时,有不少孩子恍然大悟,并说出了他们之前观察大雁的变化。我问,大雁一般是成群飞行,还是单独行动?有孩子之前观察得特别仔细,说一般是成群行动,而且有时呈“一”字形,有时呈“人”字形。还有同学竟然说出了“迁徙”!这部分内容原本我是没准备纳入课堂的,但既然孩子们提出,并想做更深入了解,我就顺势多讲解了一番。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想学的火花,忽然觉得学习中文与文化变得那么顺理成章。




除上述引导,我还对让孩子们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当季气温、天气变化的感受,作为对语言表达丰富性的扩充。比如,“由凉爽到寒冷”、“由晴空万里到细雨连绵”等。




        既然是观察与分享,我还是给孩子们带来了几张与寒露节气相关的图片。里面有涉及寒露时节的斗蟋蟀习俗,还有寒露时节最盛行的栗子采摘活动。在图旁边,我有把“秋”和“栗”字的字形演变放上来。孩子们有观察到这两个字与所见到图片中的事物有紧密关系,便纷纷开始提问。这些问题提得很好,也引出了我接下来要讲述的寒露习俗。

          
        回到教室,就寒露的由来,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荞麦与寒露的故事”,说到其中“鲜花插在牛粪上”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俗语,孩子们都笑得合不拢嘴。这个故事在本主题拓展练习的亲子阅读中又有出现,希望家长们有空能带着孩子们再次阅读,并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与回答问题。


讲到“寒”与“露”相关的成语词汇,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不寒而栗”和“饥寒交迫”的历史故事。当然,还有马皇后“露马脚”的故事和“露宿街头”的三毛的故事。讲义上生动的插图,配合情节激荡起伏的小故事,都能给孩子们足够的提示把这些词汇记住。


斗蟋蟀习俗,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有蟋蟀的不同称呼,还了解了斗蟋蟀的方式与装蟋蟀容器的制作。在最后老师与家长沟通的环节,孩子们还观赏了上海美术制片厂1982年制作的经典影片《蛐蛐-促织》动画片。



        课程最后的环节,我教了孩子们一首白居易所作的描述寒露节气景物的诗——《池上》。对于诗中出现的景物“风”、“露”、“兰花”、“荷叶”、“鹤”、“萤”,小朋友通过诵读诗歌和聆听五音笛优美的乐声(可参考诗歌配乐吟唱网络版https://www.ximalaya.com/yinyue/7117413/73564163)一起学习。最后的游戏环节,是让孩子们边听诗歌咏唱,边把自己手中发到的表示诗中景物的汉字举起来。这个方式既能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学习能力,又能帮助孩子们反复记忆课上所学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中秋节习俗主题教学回顾

民歌与舞蹈之走遍北方教学精彩回顾

冬至节气主题教学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