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18

中国传统游戏之剪纸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上周六我们在课程开始的观察与分享环节进行了对立冬节气的复习。在家长们的用心帮助与支持下,有四位同学做了立冬节气的天气预报与节气习俗分享。课堂上,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他们的拓展练习视频,孩子们都十分喜欢。         邓嘉闻的立冬天气预报是在家里完成的。他做预报所用的话筒是用家里lego玩具搭建的,播报语调与措辞模仿了真正的天气预报,不仅具有趣味性,还有一些小幽默。         李奕瑄的立冬节气分享视频引导大家把立冬节气的各种不同习俗进行了回顾,其中还加入了自问自答形式,也激发在场观看的孩子们的思考。        莫灵茜当天出炉的天气预报视频孩子们都很期待,下周六我们会继续给孩子们分享。         杨沐辰同学主动分享了他家樱花树在立冬时节的样子,还说出了樱花树上的芽、花的形状,过冬前后的变化。在场听的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杨沐辰同学也能应答自如。邓嘉闻同学虽然已经分享了天气预报,听到其他同学的描述,他又想起了自己家葱的变化。于是,他结合立冬节气吃葱的习俗说出了自己的猜想。                  接着,我们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词汇又进行了复习。我来表演孩子们猜,没想到“寒颤”与“寒酸”那么容易就被孩子们猜了出来。           除此以外,我们还运用了传话筒做练习工具。“露宿街头”、“游手好闲”、“顶天立地”、“坐立不安”等几个成语在孩子们相互传话交流中,慢慢在孩子脑中加深印象。          终于开始传统游戏之剪纸主题的讲解了!我们不仅对“剪”、“纸”的部分成语词汇进行了学习,还通过“剪桐封弟”的故事分享,结合现场观看剪纸文化与剪纸传人的故事,开始了对剪纸艺术的更深入了解。“剪纸是门镂空艺术,在纸还没有创造与改良之前,剪纸被称为“剪彩”。其镂空剪刻的载体不是纸,而是类似棉帛、树叶、皮革等材料。” 孩子们通过调用之前学过的造纸及汉字载体的知识,在本节课融会贯通地理解剪纸的历史与由来。         为了让孩子们更近距离接触与认识剪纸艺术,我特邀了有二十多年剪纸经历的剪纸传人李老师来与大家分享,看到桌上摆放的剪纸作品,孩子们都好新奇。 上图为李老师带来的剪纸作品         李老师根据

立冬节气课堂教学回顾

Image
        立冬节气主题开课前,我带着孩子们做了关于上节寒衣节主题和之前主题部分成语词汇的复习。这个环节我特意把平时不经常在一起的孩子们分为两人一组,以促进他们间的互动与合作。         第一部分,我带孩子们一起回顾了《出塞》这首唐诗,孩子们对这首诗词含义与旋律情有独钟。         在集体诵读与重点词汇含义回顾之后,我带孩子们通过“用拍打字词“的方式,对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加深记忆。两人一组持拍打字词,其他同学在旁一起诵读,每诵读到重点字词都需要持拍同学的专注并准确击打的行动力。孩子们十分喜欢这个环节,竟然开始希望起每句都能轮到自己!四组都闯关成功后,这首唐诗自然也就烂熟于心。         第二部分是关于寒衣节与万圣节文化元素的判断。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思考椅“的活动,我观察有些孩子对新学的内容进行判断比较没有底。但这次复习时,我明显看到孩子们越发有自信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对寒衣节文化元素,慢慢开始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         最后一个是我画/说你猜的成语俗语复习环节。我特意抽出之前所学的几个形象又容易通过绘画及简单语言表达的成语俗语给到孩子们。孩子们各自分组,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百发百中“、”游刃有余“,以及”衣衫褴褛“这四个词画得淋漓精致。欢兮和林依瑶很高兴自己能想出画局部的嘴和手,再把衣袖和勺子画在旁边,形成俗语的寓意的方式。实在太有想象力了!有些小组一开始想不出怎么画,但后来经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讨论与帮助以及现场分组讲解,自己的成语俗语也最终被大家猜了出来,真是很有成就感!         每讲授到节气之前,我们都会进行一下二十四节气的整体回顾。本节课是通过孩子们与我一起数节气盘中节气及听二十四节气歌开始的。         为了让孩子们从亲身体验开始了解立冬节气,我当天特意拍下了巧遇中壮观的”大雁南飞“视频。孩子们看了都深有感触,于是,自然而然纷纷发表自己身边自然和动植物的变化。           杨沐辰、林依瑶和李奕瑄同学在分享立冬节气身边变化时特别积极,于是,我给他们安排了下节课课前节气观察的分享作业。也请各位有意参与的家长,带着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带到课堂。         “立”与“冬”相关的字词值得一讲,吴晓萌同学对

寒衣节主题课程教学回顾

Image
         在开始新学习主题前对前一节课进行回顾与分享是我们本期课程新加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为帮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又可以激发与培养孩子们主动观察与表达能力。         通过简单的课前练习,我发觉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游戏掌握得都挺不错。大多孩子都对上课深入讲解的七巧板有较深的印象。         蒋天茹同学在七巧板课程之后马上记录下了自己创作的七巧板人的故事,并最终形成PPT带给大家。她设计的不同个性小人物的出现,让在场的孩子们都笑得合不拢嘴。          随后是李奕瑄和邓嘉闻在lobby里跟各位同学的七巧板汉字与拼图分享。孩子们对李奕瑄拼出的“人”字和“火”字有不少想法,不仅积极在白板上书写出来,还表述了各自不同的拼法。邓嘉闻则十分熟练地拼出一座带烟囱的“房子”,还自创拼出“蝙蝠”来。看来他们在理解七巧板的由来与功能基础上,已经可以灵活运用并创造了。         寒衣节是中国祭祖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继“清明”、“中元”之后著名的鬼节。为什么被选为本期课程的主题,原因有二:首先,祭祖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思,对死去的亲人朋友的缅怀与纪念,对祖先的敬拜都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传统;其次,寒衣节与万圣节临近,对于有一些相类似元素关联的节日,形成文化对比相对容易些。体系化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并能善于思考传统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的异同,是我设计民俗文化启蒙课的初衷之一,也为今后的进阶文化课程进行铺垫。         既然学习寒衣节,“寒”和“衣”这两个主题相关汉字的起源和词汇就有必要好好学。孩子们对于甲骨文汉字如何构成已经开始熟悉起来,还没等我解释,就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原本以为“寒酸”一词,因为孩子们现在富足的生活已经很难有体会了,结果却意外发现,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对周边人物的观察与同理心来体会。         所教词汇中,孩子们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有不好的评价,并积极表述自己很小就开始自己穿衣和吃饭。对于“衣衫褴褛”和“衣冠楚楚”两个形容人的外表装束仪态的词汇,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评价。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我发现自己给“衣冠楚楚”配图是需要调整的,所以希望家长不要强调图片中着装正式的“动物的脸”,而是用其他真人图片予以辅导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