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主题课程教学回顾


         在开始新学习主题前对前一节课进行回顾与分享是我们本期课程新加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为帮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又可以激发与培养孩子们主动观察与表达能力。
        通过简单的课前练习,我发觉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游戏掌握得都挺不错。大多孩子都对上课深入讲解的七巧板有较深的印象。


        蒋天茹同学在七巧板课程之后马上记录下了自己创作的七巧板人的故事,并最终形成PPT带给大家。她设计的不同个性小人物的出现,让在场的孩子们都笑得合不拢嘴。


         随后是李奕瑄和邓嘉闻在lobby里跟各位同学的七巧板汉字与拼图分享。孩子们对李奕瑄拼出的“人”字和“火”字有不少想法,不仅积极在白板上书写出来,还表述了各自不同的拼法。邓嘉闻则十分熟练地拼出一座带烟囱的“房子”,还自创拼出“蝙蝠”来。看来他们在理解七巧板的由来与功能基础上,已经可以灵活运用并创造了。
        寒衣节是中国祭祖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继“清明”、“中元”之后著名的鬼节。为什么被选为本期课程的主题,原因有二:首先,祭祖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思,对死去的亲人朋友的缅怀与纪念,对祖先的敬拜都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传统;其次,寒衣节与万圣节临近,对于有一些相类似元素关联的节日,形成文化对比相对容易些。体系化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并能善于思考传统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的异同,是我设计民俗文化启蒙课的初衷之一,也为今后的进阶文化课程进行铺垫。


        既然学习寒衣节,“寒”和“衣”这两个主题相关汉字的起源和词汇就有必要好好学。孩子们对于甲骨文汉字如何构成已经开始熟悉起来,还没等我解释,就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原本以为“寒酸”一词,因为孩子们现在富足的生活已经很难有体会了,结果却意外发现,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对周边人物的观察与同理心来体会。

        所教词汇中,孩子们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有不好的评价,并积极表述自己很小就开始自己穿衣和吃饭。对于“衣衫褴褛”和“衣冠楚楚”两个形容人的外表装束仪态的词汇,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评价。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我发现自己给“衣冠楚楚”配图是需要调整的,所以希望家长不要强调图片中着装正式的“动物的脸”,而是用其他真人图片予以辅导并解释。
         

        在讲解寒衣节的由来前,我给孩子们播放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蔡莫烧纸的故事,并简短介绍了朱元璋寒衣节授衣赐红豆糯米饭的由来。对于这些故事,孩子们看得听得都津津有味。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刚过去的万圣节的由来,以及节日中出现的不同元素进行了了解。杨沐辰还给大家分享了来自教会的“不讨糖就捣蛋”做法。

     
        知识的吸收仅通过听与看是有限的,我了解不少孩子是通过动与玩学习的,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思考椅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我给的图片汉字表达的元素、故事由来的理解,来判断坐在“寒衣节”还是“万圣节”的椅子上。一开始孩子们对有些元素并不熟悉,但后来经过观察与行动,准确度越来越高。游戏结束时,还有孩子特别想继续玩这个游戏。
         本节课最后环节是诗词学习环节,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因为《出塞》这首诗词,设计在这个节日节气教学是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原因的。因为寒衣节的传统是祭奠,对于过去驰骋疆场但却牺牲的英勇将士们,这首诗有了非常真实情感的展现。伴随着《出塞》雄壮唯美的音乐,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飞将军进攻匈奴圣地龙城反败为胜的历史,还深刻体会了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情感。有几位同学非常顺利地回答出我下课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寒衣节选择学习《出塞》这首诗?” 我很高兴,因为我明白孩子们听懂了这节课,并已经开始了解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中秋节习俗主题教学回顾

民歌与舞蹈之走遍北方教学精彩回顾

冬至节气主题教学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