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冬至节气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上周六,欢兮同学在主题课前分享环节做了一个关于“方言”的介绍与互动,十分有意思,也受到大家的喜欢。她的想法与思路是由课程中对多民族讲解而来。先通过方言分布地图展示了各种不同方言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然后,她给大家分享了几个不同地域方言中的很有意思的话。比如,上海话中“二百二十二”,虽然看上去每一个都是一样的,但在方言中每一个读音都不一样。孩子们学起来很带劲!还有同学观察十分仔细,看到了地图的东北部有Korean,欢兮妈妈对这个部分进行了解释,因为是方言分布图,所以包括朝鲜族语。          欢兮在分享东北方言时,给大家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她用东北话读了一句话,并让同学们猜是什么意思。在场所有人都积极动脑,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结果,出乎意料,这句方言的意思却是“我的膝盖磕在路边了,皮都破了”。大家听了答案终于了解到方言的神奇,纷纷笑了起来。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最后一个主题课内容——冬至节气。这个主题是根据全年规划做的,因为这一年的目标是尽可能应景地把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呈现给孩子们,因此,即使正值大雪节气,我也开始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重要的四个节气之一——冬至。         课上,我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变化进行了梳理,并且对目前正处的大雪节气与所教的冬至节气进行了比较。我们对“至”字的起源进行了讲解,并具体举例讲解了“至极”、“如获至宝”、“至交”等词汇的用法与故事。          我们学习了“可恶之极”,并借机给孩子们做了一次“可恶之极,是谁丢的香蕉皮?”的看图说话练习。由孩子们分组自行思考,相互讨论,并把自己脑中的结局画出来。这部分练习是为了加强孩子们的逻辑思维与想象力的锻炼。         我看到有几位同学对于这个看图说话活动十分有想法,经过仔细观察后,他们很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故事。以下两幅分别是莫灵茜和李奕瑄的结局,这两幅结局都有很多细节。前者是两个不同孩子,最后妈妈针对自己孩子因香蕉皮滑倒的处理;后者是一个孩子的两天活动,最后是这个孩子自己摔倒,裤子的膝盖处破了引发了流血,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分组完成任务后,我们邀请了每组的组员对自己编制的故事进行分享,孩子们都十分喜欢,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民歌与舞蹈之走遍北方教学精彩回顾

Image
        民歌与舞蹈第二次课,主题从中国南方转移到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民歌与舞蹈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在课程一开始,王洋老师就带着同学们把上节课的地域环境、服装与民歌、舞蹈进行了回顾。虽然不少孩子已经对“彝族”的名称有些淡忘,但对于那首欢快且热情的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和多人围绕着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记忆犹新。《茉莉花》旋律一起,孩子们又哼唱起来......瞧,邓嘉闻正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关于哪个族歌舞的问题呢!          说到北方,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粗犷、嘹亮、悠扬”。王老师以内蒙古和蒙古族的地域环境与少数民族为例,带孩子们从了解牧区的草原、蒙古族所住的蒙古包,以及蒙古族人们的服饰开始,逐渐深入了解北方经典的民歌《鸿雁》,并提到典型乐器“马头琴”。         在讲到蒙古族人的服饰时,孩子们观察到他们无论男女额头都会有帽子或头巾,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原因,最终讨论出结论是因为大草原上风大,蒙古族人热爱骑马驰骋草原,因此,头部特别需要保护。          除此之外,课上老师还讲解了蒙古族民歌中特有的运用,即同时发出高低音的喉音——“呼麦”的唱法,也一起讨论了这种唱法的来源。         紧接着蒙古族的介绍,老师又带孩子们来到了新疆。这个地区是由高山和盆地相结合的特殊地貌,也就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观。比方说,天山、撒哈拉沙漠、火焰山等。孩子们在看了图片后,马上联想到自己曾经去过沙漠的经历。欢兮和林依瑶都纷纷描述了自己跟家人去死亡谷的经历与所见所闻,让其他同学们也大开眼界。           由于特殊的地貌,在当地也有丰富的物产,当地盛产的水果,如葡萄、哈密瓜都特别甜。这让刚去过夏威夷的邓嘉闻同学马上联想夏到威夷特产——菠萝,同样是热带水果!       除了地理地貌以及盛产水果的观察与分享,老师还着重要孩子们听了一曲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在观看完毕时,王老师提出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维吾尔族人的特征, 比如,高鼻梁、大眼睛深轮廓。老师也有提到因为新疆是边境,外族与维族人结合,因此,维族的祖先混血,后代才有这样的长相 。当然,维族姑娘的那么多小辫子,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单观看新疆舞

中国传统游戏之剪纸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上周六我们在课程开始的观察与分享环节进行了对立冬节气的复习。在家长们的用心帮助与支持下,有四位同学做了立冬节气的天气预报与节气习俗分享。课堂上,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他们的拓展练习视频,孩子们都十分喜欢。         邓嘉闻的立冬天气预报是在家里完成的。他做预报所用的话筒是用家里lego玩具搭建的,播报语调与措辞模仿了真正的天气预报,不仅具有趣味性,还有一些小幽默。         李奕瑄的立冬节气分享视频引导大家把立冬节气的各种不同习俗进行了回顾,其中还加入了自问自答形式,也激发在场观看的孩子们的思考。        莫灵茜当天出炉的天气预报视频孩子们都很期待,下周六我们会继续给孩子们分享。         杨沐辰同学主动分享了他家樱花树在立冬时节的样子,还说出了樱花树上的芽、花的形状,过冬前后的变化。在场听的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杨沐辰同学也能应答自如。邓嘉闻同学虽然已经分享了天气预报,听到其他同学的描述,他又想起了自己家葱的变化。于是,他结合立冬节气吃葱的习俗说出了自己的猜想。                  接着,我们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词汇又进行了复习。我来表演孩子们猜,没想到“寒颤”与“寒酸”那么容易就被孩子们猜了出来。           除此以外,我们还运用了传话筒做练习工具。“露宿街头”、“游手好闲”、“顶天立地”、“坐立不安”等几个成语在孩子们相互传话交流中,慢慢在孩子脑中加深印象。          终于开始传统游戏之剪纸主题的讲解了!我们不仅对“剪”、“纸”的部分成语词汇进行了学习,还通过“剪桐封弟”的故事分享,结合现场观看剪纸文化与剪纸传人的故事,开始了对剪纸艺术的更深入了解。“剪纸是门镂空艺术,在纸还没有创造与改良之前,剪纸被称为“剪彩”。其镂空剪刻的载体不是纸,而是类似棉帛、树叶、皮革等材料。” 孩子们通过调用之前学过的造纸及汉字载体的知识,在本节课融会贯通地理解剪纸的历史与由来。         为了让孩子们更近距离接触与认识剪纸艺术,我特邀了有二十多年剪纸经历的剪纸传人李老师来与大家分享,看到桌上摆放的剪纸作品,孩子们都好新奇。 上图为李老师带来的剪纸作品         李老师根据

立冬节气课堂教学回顾

Image
        立冬节气主题开课前,我带着孩子们做了关于上节寒衣节主题和之前主题部分成语词汇的复习。这个环节我特意把平时不经常在一起的孩子们分为两人一组,以促进他们间的互动与合作。         第一部分,我带孩子们一起回顾了《出塞》这首唐诗,孩子们对这首诗词含义与旋律情有独钟。         在集体诵读与重点词汇含义回顾之后,我带孩子们通过“用拍打字词“的方式,对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加深记忆。两人一组持拍打字词,其他同学在旁一起诵读,每诵读到重点字词都需要持拍同学的专注并准确击打的行动力。孩子们十分喜欢这个环节,竟然开始希望起每句都能轮到自己!四组都闯关成功后,这首唐诗自然也就烂熟于心。         第二部分是关于寒衣节与万圣节文化元素的判断。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思考椅“的活动,我观察有些孩子对新学的内容进行判断比较没有底。但这次复习时,我明显看到孩子们越发有自信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对寒衣节文化元素,慢慢开始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         最后一个是我画/说你猜的成语俗语复习环节。我特意抽出之前所学的几个形象又容易通过绘画及简单语言表达的成语俗语给到孩子们。孩子们各自分组,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百发百中“、”游刃有余“,以及”衣衫褴褛“这四个词画得淋漓精致。欢兮和林依瑶很高兴自己能想出画局部的嘴和手,再把衣袖和勺子画在旁边,形成俗语的寓意的方式。实在太有想象力了!有些小组一开始想不出怎么画,但后来经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讨论与帮助以及现场分组讲解,自己的成语俗语也最终被大家猜了出来,真是很有成就感!         每讲授到节气之前,我们都会进行一下二十四节气的整体回顾。本节课是通过孩子们与我一起数节气盘中节气及听二十四节气歌开始的。         为了让孩子们从亲身体验开始了解立冬节气,我当天特意拍下了巧遇中壮观的”大雁南飞“视频。孩子们看了都深有感触,于是,自然而然纷纷发表自己身边自然和动植物的变化。           杨沐辰、林依瑶和李奕瑄同学在分享立冬节气身边变化时特别积极,于是,我给他们安排了下节课课前节气观察的分享作业。也请各位有意参与的家长,带着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带到课堂。         “立”与“冬”相关的字词值得一讲,吴晓萌同学对

寒衣节主题课程教学回顾

Image
         在开始新学习主题前对前一节课进行回顾与分享是我们本期课程新加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为帮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又可以激发与培养孩子们主动观察与表达能力。         通过简单的课前练习,我发觉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游戏掌握得都挺不错。大多孩子都对上课深入讲解的七巧板有较深的印象。         蒋天茹同学在七巧板课程之后马上记录下了自己创作的七巧板人的故事,并最终形成PPT带给大家。她设计的不同个性小人物的出现,让在场的孩子们都笑得合不拢嘴。          随后是李奕瑄和邓嘉闻在lobby里跟各位同学的七巧板汉字与拼图分享。孩子们对李奕瑄拼出的“人”字和“火”字有不少想法,不仅积极在白板上书写出来,还表述了各自不同的拼法。邓嘉闻则十分熟练地拼出一座带烟囱的“房子”,还自创拼出“蝙蝠”来。看来他们在理解七巧板的由来与功能基础上,已经可以灵活运用并创造了。         寒衣节是中国祭祖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继“清明”、“中元”之后著名的鬼节。为什么被选为本期课程的主题,原因有二:首先,祭祖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思,对死去的亲人朋友的缅怀与纪念,对祖先的敬拜都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传统;其次,寒衣节与万圣节临近,对于有一些相类似元素关联的节日,形成文化对比相对容易些。体系化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并能善于思考传统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的异同,是我设计民俗文化启蒙课的初衷之一,也为今后的进阶文化课程进行铺垫。         既然学习寒衣节,“寒”和“衣”这两个主题相关汉字的起源和词汇就有必要好好学。孩子们对于甲骨文汉字如何构成已经开始熟悉起来,还没等我解释,就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原本以为“寒酸”一词,因为孩子们现在富足的生活已经很难有体会了,结果却意外发现,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对周边人物的观察与同理心来体会。         所教词汇中,孩子们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有不好的评价,并积极表述自己很小就开始自己穿衣和吃饭。对于“衣衫褴褛”和“衣冠楚楚”两个形容人的外表装束仪态的词汇,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评价。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我发现自己给“衣冠楚楚”配图是需要调整的,所以希望家长不要强调图片中着装正式的“动物的脸”,而是用其他真人图片予以辅导并解释。          

中国传统游戏之七巧板主题课程教学回顾

Image
         中国传统游戏主题向来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这些是他们喜爱的活动,所以没有任何抵抗力,却没想到游戏背后还能学到那么多有意思的文化知识。          课前我们一起回顾了上周民歌与舞蹈主题的相关知识。林依瑶小朋友因为对云南的钟爱,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还主动为大家做了深入分享。该分享主题为——我的云南之旅,分享形式为课堂上借助PPT进行介绍与问答。         瑶瑶的分享,不仅涉及云南的地貌与地理位置,还包含了云南的标志性景观,并展示了精美的云南多少数民族的服饰照片。孩子的表现大方得体,还时不时向小伙伴们提出问题。下面聆听的孩子们也是聚精会神,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不时提问。其中,最受小朋友喜爱的还是对各种不同少数民族服饰的“大家来找茬”游戏。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用心观察,发现了服饰上的不同。         我十分鼓励孩子们做这类分享,无论形式如何,无论是分享者还是聆听者,都是一种相互影响与双向吸收的过程。         接下来是在Lobby开展的通过模拟“投壶”游戏选择队员现场表演《茉莉花》小组唱的环节。这不仅仅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兼顾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还为接下来的传统游戏简介打下了伏笔。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满意孩子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是还不太清楚的同学,通过其他同学的问题回答,也都能把知识点进行消化。         中国传统游戏的开始,我首先问了孩子们有没有自己熟悉并了解的传统游戏,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随后,我又让孩子们猜我将带来分享的古人喜爱的游戏——“投壶”与“蹴鞠”。这两个游戏的特别之处是,先前并非是游戏,后期才演变而来。一项在古代是一种社交礼仪,另一项则是一种军事演练,后来慢慢地受帝王和民众喜爱,才演变为游戏。          课间,应孩子们之邀,我还带他们玩了一次中国经典的“翻花绳”游戏。无论是“做小星星”,还是“变魔术”,孩子们都如饥似渴地学着,一直到放学后还迟迟不肯回家......                 于是,我顺势给孩子们讲解了“游”与“戏”相关的字形演变和相关成语词汇。这两个字都十分形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欢兮、吴晓萌、邓嘉闻、吴浩然等同学都对“游行”有自己的理解,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蒋天茹同学对“游刃有余”的故事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