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18

中国传统游戏之七巧板主题课程教学回顾

Image
         中国传统游戏主题向来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这些是他们喜爱的活动,所以没有任何抵抗力,却没想到游戏背后还能学到那么多有意思的文化知识。          课前我们一起回顾了上周民歌与舞蹈主题的相关知识。林依瑶小朋友因为对云南的钟爱,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还主动为大家做了深入分享。该分享主题为——我的云南之旅,分享形式为课堂上借助PPT进行介绍与问答。         瑶瑶的分享,不仅涉及云南的地貌与地理位置,还包含了云南的标志性景观,并展示了精美的云南多少数民族的服饰照片。孩子的表现大方得体,还时不时向小伙伴们提出问题。下面聆听的孩子们也是聚精会神,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不时提问。其中,最受小朋友喜爱的还是对各种不同少数民族服饰的“大家来找茬”游戏。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用心观察,发现了服饰上的不同。         我十分鼓励孩子们做这类分享,无论形式如何,无论是分享者还是聆听者,都是一种相互影响与双向吸收的过程。         接下来是在Lobby开展的通过模拟“投壶”游戏选择队员现场表演《茉莉花》小组唱的环节。这不仅仅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兼顾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还为接下来的传统游戏简介打下了伏笔。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满意孩子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是还不太清楚的同学,通过其他同学的问题回答,也都能把知识点进行消化。         中国传统游戏的开始,我首先问了孩子们有没有自己熟悉并了解的传统游戏,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随后,我又让孩子们猜我将带来分享的古人喜爱的游戏——“投壶”与“蹴鞠”。这两个游戏的特别之处是,先前并非是游戏,后期才演变而来。一项在古代是一种社交礼仪,另一项则是一种军事演练,后来慢慢地受帝王和民众喜爱,才演变为游戏。          课间,应孩子们之邀,我还带他们玩了一次中国经典的“翻花绳”游戏。无论是“做小星星”,还是“变魔术”,孩子们都如饥似渴地学着,一直到放学后还迟迟不肯回家......                 于是,我顺势给孩子们讲解了“游”与“戏”相关的字形演变和相关成语词汇。这两个字都十分形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欢兮、吴晓萌、邓嘉闻、吴浩然等同学都对“游行”有自己的理解,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蒋天茹同学对“游刃有余”的故事比较熟悉

民歌与舞蹈之南方之旅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上周六,我们特别邀请了精通乐器的王洋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南方民歌与舞蹈的主题。王老师的课,首先从中国地图讲起。中国地图长什么样子?数数一共有多少个省与直辖市?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海外的孩子来说并不是经常会思考。          孩子们看到有图形颜色的事物总能特别专注。老师提问:谁能数出中国有多少省与直辖市?结果蓝绿两组小朋友们共同努力,最终得到了准确的答案:25个省+9个直辖市,一共34个地区!         在回顾中国地图的基础上,王老师又向孩子们提问“谁知道南方与北方有什么区别?”于是,从南北方的天气气候,到南北方人的饮食,以及南北方的地貌特征,孩子们都争相把自己所了解的分享给大家。          讨论与品尝美食,向来是这个班级孩子的爱好。不少同学说自己是南方人,南方人更喜欢吃大米。可是,当老师说到北方人更喜欢吃面食,面食包括面条、饺子、馒头、花卷等时,孩子们开始有疑惑了......为什么我是南方人,我也那么喜欢吃面食?!于是,王老师给大家留了回家作业“问问爸爸妈妈家里究竟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由于中国南北方地理特征和人的成长环境,在音乐方面也因为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迁徙,酝酿出不同音乐特点。” 其中,来自江苏的《茉莉花》就是一个非常明显典型的例子。王老师现场给孩子们播放了来自南北方不同风格调式的《茉莉花》,有快有慢,有委婉细腻,有高亢粗狂的版本。          《茉莉花》经典版本不仅仅在中国受大家青睐,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这个优美的旋律反复运用到其创作的《图兰朵》歌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tbbXdKFZw )中作为主旋律。听着此歌剧的片段,有几位孩子辨别出了这个熟悉的旋律,并对这位美丽又恶毒的公主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课上,王洋老师教唱了最为流行的江南版《茉莉花》。不少孩子已经非常熟悉这个旋律,但学唱起来依然那么认真,并非常迫切希望上台表演。老师趁势布置了回家作业,给最亲的家人唱一曲《茉莉花》。         除了江苏民歌外,王老师还对聚集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52个少数民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不同民族有各自

重阳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国内成长的孩子们眼中可能会很熟悉。根据我儿时的记忆,到处一片深秋落叶美景。路边还隔三岔五会遇见平板车推来的插有小红旗的重阳糕,登高望远,细品菊花茶,一家人出门赏秋叶菊花也是常事。但在海外,这样的节日气氛就少了很多。所以,我特意在寒露主题一结束安排了重阳节主题,旨在我中国传统节日与当下节气相关联,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其中的连结。                   在本节课的课前练习中,我设计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节气盘,让孩子们根据所学的节气进行填空。目的在于通过节气盘所标明的每个节气在一年四季中的分布,帮助孩子们整体认识二十四节气概念。与此同时,我还给孩子们配了一张二十四节气的中英文对照表。让孩子们自己根据日期,判断当天所处的节气。刚刚加入的孩子们可能还没有特别深的印象,但也开始逐步关注与熟悉,对已跟着学了三个学期的孩子们,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在观察与分享环节,我首先带着孩子们用“你演我猜”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中所学的“寒”、“露”相关的词汇成语。让我没想到的是,大多数孩子都能记忆犹新,而且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字词的意思。其中,邓嘉闻给大家猜的“露马脚”、李奕瑄给大家猜的“寒冷”、莫灵茜给大家猜的“饥寒交迫”被演绎得特别生动。这些表现说明了孩子们不仅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还认真复习了,现场反馈的效果可想而知。         除了复习,本节课我们还首次实行了以孩子为主导的节气自然观察与分享部分。从孩子们的分享中,我了解到爸爸妈妈都有用心带孩子们去观察并做了充分的准备。         李奕瑄的土豆和葵花子的分享得到了在场大多数孩子的积极响应。她对“土豆”的描述十分贴切(见白板气泡图)。不过,在“土豆是否作为种子繁殖"这点(土豆属于块茎繁殖,李奕瑄描述如何埋土等待发芽十分详细),大家都纷纷提出各种问题。         邓嘉闻的四格种子放置法,让我们学习了他妈妈教他的种子分类与保管方法。他分享的种子大多是属于被包在果肉果皮里的“被子植物”,并对梨的种子与苹果的种子设别特别用心。蒋天茹和李海琪则从大自然带来了好几种不同的种子。并给大家展示了“蕨类植物”(特殊非种子繁殖的孢子类植物)长在叶

寒露节气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上周六开始的寒露课程, 拉开了本学期首次节气系列主题的序幕。 在课前练习中,我们不仅复习了上节中秋主题课程的成语,还让孩子们对下面两幅寒露节气间的自然景象进行观察与思考。看到一张张完成的结果,我很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因为有新加入民俗文化学习的同学,在讲解前最好引导孩子 对二十四节气有 大致了解。于是,我在观察与分享环节展开了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通过对节气的口头讲解、板书图解,结合节气盘的展示,孩子们开始逐步了解节气的形成背景与用途。事实上, 形成于 中国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节气,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带来了很好的参考。古时候,人们在生活中运用自己对自然的观察,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便于测量与记录的“日晷”,来帮助生活与生产。 因为刚过去的中秋秋分节气是十分中典型的节气,也是最早形成的四个节气(两分两至)之一,我便重点提及与讨论。与其做对比,孩子们分享了他们在冬天与夏天,对日夜长短的观察,随后,我运用了自己制作的节气盘发起提问。孩子们在看到节气盘上贴的植物(树、叶)时,都纷纷分享了在西雅图寒露节气自己所观察到的变化。比如,大多数树正在落叶,叶子由绿转黄红等。 当节气盘上换成了“鸿雁”,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对动物们的行为变化进行讨论。、令我吃惊的是,大多数孩子在一开始说这是“乌鸦”。当我告诉他们读音时,有不少孩子恍然大悟,并说出了他们之前观察大雁的变化。我问,大雁一般是成群飞行,还是单独行动?有孩子之前观察得特别仔细,说一般是成群行动,而且有时呈“一”字形,有时呈“人”字形。还有同学竟然说出了“迁徙”!这部分内容原本我是没准备纳入课堂的,但既然孩子们提出,并想做更深入了解,我就顺势多讲解了一番。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想学的火花,忽然觉得学习中文与文化变得那么顺理成章。 除上述引导,我还对让孩子们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当季气温、天气变化的感受,作为对语言表达丰富性的扩充。比如,“由凉爽到寒冷”、“由晴空万里到细雨连绵”等。         既然是观察与分享,我还是给孩子们带来了几张与寒露节气相关的图片。里面有涉及寒露时节的斗蟋蟀习俗,还有寒露时节最盛行的栗子采摘活动。在图旁边,我有把“秋”和“栗”字的字形演

中秋节习俗主题教学回顾

Image
        中秋节是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主题,有很多习俗话题可讲,但在本期课程中,我精选了两个——中秋祭月习俗与中秋美食习俗。         在课前为孩子们准备的课前练习,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选择了以下两款中秋祭月与祭拜的兔儿爷——坐山兔儿爷和骑虎兔儿爷,引导孩子们观察与思考。                 观察与分享环节,我带孩子们通过“爷爷为我打月饼”的童谣跟唱与动作配合,复习了上次课上学习的内容。这样的结合能让他们在韵律中学习,孩子们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接下来通过抽签的方式,给予孩子们机会回答问题。抽签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也让更多慢热型孩子积极参与发言。我把上节课的重点提出来向孩子们提问,比如,“仲秋节”为什么后来变成了“中秋节”,“为什么北方做月饼叫‘打月饼’”,“用来月饼脱模的工具叫什么”,等。孩子们都争相回答,即使自己没被抽到,也希望能帮助到其他组员回答问题。通过如此的形式,让孩子们聆听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回答,更有利于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与理解。         根据之前的课前练习,我开始展开了中秋祭拜与兔儿爷的由来与传说。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分享出来,并一起猜想与讨论了‘骑虎兔儿爷’为什么有‘五福临门’的寓意,兔儿爷为什么要坐在庙门上等问题。         最后,我们一起制作了关于中秋节的思维气泡图,把大家所说的各个中秋节传说归纳起来。这也是本次主题拓展练习的一部分内容,以及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之一。希望能给予孩子们更多思维方式的指导与提示。                   从lobby转移到课堂内,孩子们严格按民俗文化课堂规则执行,进展得十分顺利。回来后,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兔儿爷相关的视频。这段视频讲解了为什么中秋祭月也会拜祭兔儿爷,也讲解了关于兔儿爷的由来等细节问题。在观看视频之后,我特意安排了关于这个视频的提问,希望考察孩子们的专注力与听力理解力。首次开展的“Think-Pair-Share”教学成效很好。这一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伴讨论,再当众分享的过程,培养孩子的个人思考,互助讨论,以及面向多人分享(语言组织与说话)的能力。         下半节课,我们着重讲解了关于“中”、“秋”的说